「 20幾歲時的愛情是幻想 ,30幾歲時愛情是輕佻,人到40歲時才明白原來真正的愛情是柏拉圖式的愛情 (Platonic’s Love) 但愛情難以遮掩,即使密藏心頭 ,卻也容易在眼睛裡洩露,男人愛女人是愛她現在的樣子,而女人愛男人卻著眼於他未來的前途。」 – Goethe哥德
哥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
不知道是為何原因? 在唸高中時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歐洲文學反而是像赫曼赫塞的「流浪者之歌」和「 鄉愁 」 還有哥德的 「少年維特的煩惱」和 「浮士德」等德國文學作品,所以除了英國文學之外, 我對德國文學是有一種懷念的文化情結的。
法蘭克福車站出來沿著Kaiserstrabe 凱薩大道走10分鐘,看到 AM Salzhause 路牌右轉
就可看見博物館招牌。
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”1749-1832 哥德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富裕家庭。父親是帝國議會的成員、法學博士,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。早在少年時歌德就已經學會了拉丁文、英文、法文、意大利文及後來學習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。哥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,他8歲開始寫詩,並把注意力投向了詩人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馬。他也喜歡戲劇,1763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還見到了當時年僅7 歲的莫扎特。
1765至1770年間,他追隨父親腳步也在1765年到萊比錫學習法律,直到1768年因病回德,1770年他又遵照父親意願到法國史特拉斯堡 Strassborg 完成學業。 但他目睹了德意志的社會狀況腐敗,所以對司法失去信心。而他從事法律工作不感興趣,反而是更歡旅行和文學。
1772年,哥德在韋茨拉爾帝國最高法院實習,也曾當過律師。1774年,《少年維特之煩惱》的出版使25歲的哥德一舉成名。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,是戲劇,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,更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。2005年德國電視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,他排名第七,僅次於第六偉大的音樂家巴哈。
他的朋友耶路撒冷(Karl Wilhelm Jerusalem)1772年自殺後成為哥德創作「少年維特的煩惱」的起因。在這部小說中,哥德將自己曾傾慕夏綠蒂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融為一體。使這部小說獲得巨大的成功,並引發了感傷主義和狂飆突進文學運動。
1786年哥德倉促辭官離開了德國,也隨當時的牛津,劍橋學子去了義大利追尋文明的Grand Tour壯遊之旅並化名菲利普·米勒(Filippo Miller)歌德在著作義大利遊記 ( The Italian journey)書中生動詳細描述了他的義大利之旅,1786年他在羅馬結識了畫家 提士拜恩,1787年和提士拜恩等人到那不勒斯去旅行。提士拜恩的著名油畫中描繪了在羅馬的丘陵地帶的旅人歌德。1795年他開始了一段與席勒的友誼,直到1805年席勒去世,1798年歌德為此寫下了哀歌 ”植物的變形”紀念。
緹士拜恩的著名油畫「歌德在義大利」畫中描繪了在拿坡里丘陵地帶的旅人歌德
哥德只有一位妻子,文化水平不高,但卻任勞任怨。而哥德本人,一生女友不斷。其實,哥德不只有正常愛戀,也有畸戀,更常移情別戀。而每一段愛情,都是刻骨銘心,感人至深。直到年近80,情感仍然熾熱濃烈。當時有人評論他:「沒有愛情,就沒有歌德。」歌德自己也說:「我的一生,完全沈浸在愛情裡。如果沒有了愛情,我就寫不出任何作品。」
直到56歲時才終於和Cristiana 修成正果。他也老年得子。哥德的著作極為豐富,直到83高齡過世,始終無間斷的寫作,其中有很多作品紅遍全球。如我們初中時就讀過的 “少年維特的煩惱 「浮士德」 「普羅米修斯」還有論色彩學,和他極富盛名的 「The Italian Journey」意大利遊記等等。
2018年11月初從德國回台前特別轉去法蘭克福,就為了要去哥德博物館看看, (故居威瑪太遠了只能來他的博物館) 你從法蘭克福火車站正門出來,只要沿著Kaiserstrabe 凱薩大道走10分鐘看到 AM Salzhause 路牌,你就可看到紀念館的廣告牌了,門票花了七歐元入場,參觀了共四層樓的場館,,展出了偉大作家的生平介紹與作品。還有他有關的文物。
歌德的詩劇《浮士德》構思宏偉,結構龐大,風格多變,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,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。《浮士德》與荷馬史詩、但丁的《神曲》及莎士比亞的《哈姆雷特》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文學名著。
我仔細欣賞完所有展品後,偶爾也有遇到導遊帶小型旅遊團來參觀。我也順便聽聽當地導遊介紹哥德的軼事,作為此行歐陸人文藝術之旅的最後一站,少年時曾閱讀過他好幾本著作的我,感覺到這裡倍感親切,且遇到館內一位熱心的解說員,講述了歌德的一些軼事,來此一遊順便瞻仰了我少年時曾心儀的大師,數十年後想不到能來德國一償夙願,感恩!